[过犹不及]4. 界线是如何发展的

第四章  界线是如何发展的

     吉姆从来不能拒绝别人,尤其是他的顶头上司。吉姆已晋升为一家大公司的经理,因为他很可靠,还赢得一个“万能先生”的声誉。
     可是,吉姆的小孩也送给他一个外号:“鬼魂”。吉姆很少在家。“万能先生”代表他必须在公司加班到很晚;代表他一个礼拜有好几次工作上的应酬;代表他周末必须常常出差,即使他已经答案小孩要带他出去钓鱼或逛动物园。
    吉姆并不喜欢如此“恶意”缺席,但他为自己找到一个合理的解释:我这么做还不是为了孩子们,不都是为了要给他们更好的生活享受。他的妻子爱丽也把“爸爸不回来吃晚餐”合理化,对孩子(也是对她自己)说:这就是爸爸爱我们的方式,而且几乎深信不疑。
      但是,爱丽终于受不了了。有一天晚上,她与吉姆坐在客厅沙发上,说:“吉姆,我觉得自己真像个单亲妈妈,有一阵子我实在很想你,现在,我一点感觉也没了。”
      吉姆回避她的眼神,“甜心,我知道,我知道。”他回答说:“我是真的很想跟别人说不,偏偏很难——”
     “我发现你倒是很容易跟某些人说不!”爱丽插嘴进来“就是我,还有我们的小孩。”
      吉姆再也承受不住了,只觉得一颗心碎成片片,痛楚、愧疚、羞惭、无助、愤怒排山倒海似的袭来。 话脱口而出:“你以为我喜欢这样吗?你以为我喜欢屈服在别人的要求之下?你以为我喜欢这样让我的家人失望?”吉姆停顿一下,挣扎着想要恢复正常。“我一直就是这样,爱丽,我总是害怕让人家失望,我厌恶自己,我痛恨自己的生活。我怎么会到这种地步呢?”
      吉姆“怎么会走到这种地步”呢?他深爱家人,也很珍惜与妻小的关系,他最不喜欢的就是忽略自己的家庭。事实上,吉姆的问题并不是婚后才开始的,乃在早年的人际关系里就已形成,早已成为他性格的一部分。
     设立界线的能力到底是如何发展的呢?这就是本章的宗旨。希望借此你可以了解你的界线是从哪里开始设立起来或倒塌的,以及应该如何修补。

    读这一章的时候,请记得大卫如何为他的生活与未来向神祷告的:“神啊!求你鉴察我,知道我的心思;试炼我,知道我的意念。看在我里面有什么恶行没有。引导我走永生的道路。”(《诗篇》一三九章法23-24节)
     神渴望你知道你的伤口在哪里,有哪些不足之处,哪些是你自找的,哪些是别人引起的。求神让你看出哪些重要的关系和力量已造成你在界线上的困扰。过去,就现在的借鉴,可以用来修补现在,帮助你建造一个比较光明的未来。

界线发展
     记得这句老谚语吗?“疯狂是会遗传的——从你的孩子传给你。”界线并不是遗传来的,而是一步一个脚印建造出来的。想要成为神所希望我们成就的人——说实话、负责任、身心自由、爱人,我们从小就必须开始学习什么是界线。界线的发展是一种不断进行的过程,可是,关键时期却是在孩提时期,即我们个性发展成型的那个阶段。

     《圣经》劝导父母要“教养孩童,使他走当行的道,就是到老,他也不偏离。”(《箴言》二十二章6节)可是,很多父母老误解这段信息,认为“他当行的道”就是我们 (父母)所认为他(或她)当行的道”。你可以从这里看出界线的冲突已经开始了吗?
事实上,《箴言》里那句话真正的含义是“神为他(或她)所计划的当行的道。”换句话说,好的父母不会情绪化地强迫儿女成为与自己完全相同,或完美无缺的孩子。父母应该只是在旁边协助的伙伴,帮忙儿女寻求神在他们身上的旨意,并帮助他们达到那个目标。
《圣经》教导我们每个人都要经过人生各个不同的阶段。约翰就曾写信给“小子们”、“少年人”、“父老”。“小子们那,我写信给你们,因为你们的罪借着主名得了赦免。老父啊,我写信给你们,因为你们认识那起初原有的。少年人哪,我写信给你们,因为你们胜了那恶者。”(《约翰一书》二章12-13节)每一个阶段,我们都有不同的工作必须完成。界线也在你可以想象得出来的每个特定、明显的阶段发展出来。事实上,孩童发展专家们在观察婴儿、幼儿与他们父母之间的互动关系后,对每个特定阶段所发展出来的界线已经有了详细记录。(注一)

亲密关系:建立界线的基础
      温蒂想不通为什么自己总是不能学以致用。那些教人要彼此平等对待的书籍,那些鼓励人要对自己有信心的录音带,以及要勇敢正视问题的自我训练,都在她和母亲讲电话时,全消失不见了,溶为模糊昏暗的记忆。
     每次谈到温蒂的小孩,最典型的结果就是,她母亲会解析温蒂那不完美的教养方式。“我比你当母亲当得久”,她的母亲总是这样说:“所以,你只要照着我的话去做就没错。”
     温蒂对母亲的劝告很不满。并非她不愿意敞开心胸接受母亲的忠告——天晓得她真可以采用那些处方的,但母亲老把她的方式视为惟一行得通的方式。温蒂很想和母亲能有新的关系,把母亲对她的控制、礼貌性的贬谪、没有弹性,都坦诚地说来。温蒂希望自己与母亲是种“大人与大人”的朋友关系。
     可是,她就是无法向母亲说出自己的真心话。有时,她很想写信解释自己的感觉,或在打电话之前自己先演练一遍。但每次时间一到,她就心慌失措,保持沉默。她太懂得怎样对母亲顺从、感恩、像个小孩子了,要到事后她生气时,才知道自己再次屈服在母亲影响力下。她放弃了,不再期待事情会有转变。
温蒂的挣扎指出我们在建造界线时,都会有一种基本的需要,就是不管我们如何与自己对话、阅读、研究、练习,如果没有神或别人在一旁协助支持,我们根本没有办法发展或设定出界线。除非你和那些不管在什么情况之下都会爱你的人有着深刻亲密的人际关系,不要奢想能够建立界线。
我们最需要的就是归属感,在某种关系中,有个属灵上与情感上的“家”。神的特性就是想要与人建立关系。《约翰壹书》四章16节说:“神是爱”,爱的意思就是“关系”————与别人建立一种彼此委身与关怀的关系。
和神一样,我们最需要的就是与别人建立关系。在神所创造的完美世界里,他不也说过:“那人独居不好”(《创世纪》二章18节)这里,神所说的并不是婚姻,而是人际关系——我们除了自己以外,应该还有别人与我们有感情的联系,能够彼此信任,互相扶持。
我们是为了人与人之关系而被建造的。人与人的亲密关系,是我们灵魂存在的基石。当这个基石产生了裂纹或断层,就不可能发展出界线来。为什么呢?如果我们缺少与人的关系,当我们遇到冲突的时候,我们将无人可诉,无处可栖。如果我们不觉得自己被爱,就被迫面对两种坏的选择:
我们设立界线,但很可能会失去与某人的关系。这就是温蒂内心的恐惧,害怕母亲会因此排斥她,她就是被隔绝或孤立了。她需要与母亲的关系来让自己有安全感。
我们不去设定界线,继续成为别人愿望的俘虏。因为温蒂不能跟她的母亲设立界线,她变成满足母亲愿望的囚犯。
所以,婴儿第一个发展的就是与父母产生感情的联系。他们必须知道自己出生在世界上是受欢迎与安全的。如果父母亲想要跟婴儿有亲密的关系

,他们必须提供一个持续、温馨、充满爱心,又可预知的情感环境。在这个阶段,母亲的职责是借着她与婴儿的情感,来诱导婴儿与这个世界发展出一种关系来(虽然这大都是母亲的工作,父亲或保姆依然足以胜任。)
当母亲对孩子的需要——与人亲近,被人家抱,被喂食,换尿布——都能有下面的反应时,关系便逐渐形成。婴儿绝对会有需要的,而做母亲的如果都能满足那些需要,婴儿就会把母亲恒久慈爱的形象内化或吸收,成为他(她)个性的一部分。
在这个阶段,婴儿和母亲紧紧相连,他们感觉不到自己。他们认为“妈咪和我是一体的。”有时,这就叫做共生,有点像是与母亲“在亲密的关系中同泳”。这种共生性的结合就是为什么母亲不在婴儿身边时,婴儿会感到恐慌;除了母亲,没有人可以使他们觉得安适。
在出生后那几个月里,婴儿和母亲许许多多的接触,可以在婴儿心中形成母爱的画面。那种母亲“就在身边”的终极目标是使婴儿相信;与他们有感情的那物体会恒久不变,也就是说:即使母亲不在小孩身边,他们依旧会有归属感谢与安全感。母亲先前无时无刻浇灌在他们身上的爱,终于在他们心中开花结果,使他们有确实的安全感。
“物体的恒久不变”就是《圣经》所指的“教你们的爱心有根有基”(《以弗所书》三章17节)与“在他(基督)里面生要建造”(《歌罗西书》二章7节)。它所彰显出来的原则是:神对我们的计划就是要我们能够被他、被别人所爱,让我们永远都不会感到孤立——即使是自己一个人独处时。(注二)
与人有感情的联系只是个前奏曲。当儿女从那些主要的人际关系中能够渐获舒适与安全感,而建立起他们内心坚固的基石,在未来发展界线的过程中,他们就可以承受所面对的分离与冲突了。

分离与个体
一个灵魂的形成

米莉教会里的妈妈团契常常举办活动与提供场地,让一些家有婴儿或幼儿的妈妈们有机会聚集在一起,交换彼此养儿育女的心得。有一次聚会“好像开关一开一关一样,”米莉跟她那群朋友说:“在她一岁生日的时候——就从那一天开始——我的希蕊突然变成我所见过的最难相处的小孩。我几乎不敢相信,她真会是同一个小女孩。前一天,她吃菠菜吃得好像那是她这辈子最后一餐了,隔天,同样的菠菜,她却全推到地上去了。”
对米莉的激动,其他的妈妈都赞同地点头、微笑。这些妈妈都非常同意——因为她们的小孩似乎也是在这个时期个性开始360度的大转变。以前那个听话、可爱的小宝贝突然消失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爱闹别扭、要求很多的幼儿。
这是怎么回事呢?任何一个称职的小儿科医生或孩童心理治疗专家都会同意:小孩子从一岁到三岁都会有很多改变。这种改变,有时虽然会制造一些突发或混乱事件,却都是正常的。这是神对小孩计划中的一部分。
在婴儿得到安全感并跟人建立亲密的关系以后,第二种需要就出现了。他们需要自主权或独立的感觉,孩童专家称这个为分离与个体。“分离”是小孩需要把他(她)与母亲——从那个“不是我”的体验中——分离出来。“个体”指的是小孩与母亲分离后所发展出来的身分,一种“我”的体验。
你必须先有“不是我”,才能拥有“我”。就像要在一场树丛密布的地上盖房子,你必须把一些空间先清理出来,才有地方建盖自己的家。在你发掘什么是神赐给你的真实、独一无二的身份之前,你必须先决定什么不是你。
《圣经》有关耶稣幼年的惟一记载便描述了这个原则。记不记得耶稣的父母亲回家而不知道耶稣仍然留在耶路撒冷的事情?当他们回头找耶稣,发现他还在殿里。耶稣的母亲训诫他,耶稣却对她说:“为什么找我呢?岂不知我应当以父的事为念吗?”(《路加福音》二章49节)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妈妈,我与你有不相同的价值观、思想、意见。”耶稣非常清楚他自己是谁,又不是谁。
这种“分离与个体”的转换过程并不是很平顺。小孩要发展健全的界线需要经过三个很重要的阶段:孵化、练习、重归旧好。

孵化:“妈咪和我并不是同一个人”
“很不公平!”一个家中有五个月大婴儿的母亲跟我说:“我们有四个月的时间都非常亲近,也非常幸福。我喜欢艾略的无助、依赖。他需要我,我是他的一切与世界。”
“可是,突然间,什么都变了,他变得——我应该怎么说呢?他变得骚动不安,很容易生气,不大要我抱他,对别人的兴趣比对我的兴趣还要高,连一些颜色鲜艳的玩具都比我还有吸引力!”
“我开始懂了,”她做个结论:“她只需要我四个月,现在我那‘母亲的角色’就是花十七年半的时间来让他离开我。”
就很多方面来说,这个母亲说的一点也没错。婴儿在最开始五个月到十个月的生命有个主要的改变:从“妈妈和我是相同的”,变成“妈妈和我是不同的”。这个时期,婴儿从母亲被动的结合,变成了对外面世界主动地感到兴趣。他们发现外面竟然还有一个更广阔的世界,他们想要涉足,想要分杯羹!
专家称这个时期为“孵化期”或“区分期”,是小孩想要探险、触摸、品尝、感觉新的东西的时期。虽然小孩在这

个阶段仍需要仰赖母亲,但他们不像以前那样只绕着母亲转;母亲先前滋润与喂养他们的苦心终于开花结果——他们觉得自己已经安全得可以开始出去冒险了。看看那些到处爬行的幼儿,他们正在全速全力前进,不想要错失什么;他们正在将自己地理上的界线付诸行动——离开母亲。
如果你能用婴儿孵化的眼睛来看东西,你将看到一双如亚当的眼睛正张得大大地在观赏植物、动物与神为他创造的神奇世界。你将看到那双眼睛充满着想要认识探掘世界的欲望与动力,就像(《约伯记》十一章7节暗示我们的:“你考察,就能测透神吗?你岂能尽情测透全能者吗?”不,我们当然不能,可是,神创造我们就是要我们去认识那全能的创造者,以及发现、体验他为我们创造的世界。
“新妈妈们”在这个阶段自然很难受。就像这一章刚开始时所提到的那些妈妈,她们很可能感到失望,尤其那些自己以前没有真正经历过“孵化期”的母亲,她们最渴望的就是来自婴儿的亲密、需求、依赖。这类的妇女往往会生下许多子女,或想尽办法要跟年幼的婴儿黏在一起,她们不喜欢“分离”,不喜欢与婴儿有任何距离。对母亲来说,这是一条痛苦的界线,而对小孩子来说,却是必须的。

练习:“我什么都能做!”
“我想要活得快乐或有乐趣一点,有什么不对?人生不应该是枯燥无味的!”德瑞抗议。德瑞快五十岁了,却穿得像个大学生,整张脸晒成古铜色,而且一点皱纹都没有;对一个中年人来说,这实在是很不自然。
德瑞告诉他的牧师:他想从现在参加的三十五岁以上的人所组成的团契,转到二十多岁至三十多岁人的团契。“我们那个团契的步调实在太慢了。我喜欢坐云霄飞车,到外面过夜生活,换工作,一些可以让我保持年轻有活力的事情。”
德瑞这种生活形态表示出他仍然停留在“分离与个体”的第二个阶段:练习。这个阶段一般大概是小孩十个月到十八个月大(以后的成长过程,这现象仍会再发生。)婴儿开始学走路、学说话。
孵化期与练习期之间的转变很大。孵化期的婴儿虽然会为外面新奇世界大大的吸引,他们至少还很依赖母亲。而练习期的小孩却要把母亲丢在后头!新近发现的走路能力让他们觉得自己是全能的。那些现在会爬又会走的幼儿真是感到兴奋无比,他们全身充满活力,想要尝试一切,包括走下高陡的楼梯,拿叉子塞进插座,追小猫咪的尾巴。
像德瑞这样仍停滞在练习阶段的人可能会有很多的乐趣,但是当你把他们那些不实际、浮夸、不负责的彩虹泡泡戳破,你就变成一个“很扫兴”的人了。如果你和那些仍在练习期的“大小孩”的配偶(也是“扫人兴”的)谈过话,你就会知道:实在没有比当这种人的配偶更为累人的了。
《箴言》七章7节形容尚停留在练习阶段的年轻人:“见愚蒙人内,少年人中,分明有一个无知的少年人。”
这个少年人充满精力,却没有办法控制他的冲动,在热情上没有界线或限制。依旧停留在这个阶段的成年人,他们的性生活往往乱七八糟,结果当然只有死路一条:“直等箭穿他的肝,如同雀鸟入网罗,却不知是自丧已命。”(《箴言》七章23节)
停滞在练习期的人以为自己不会出事,可是,这种人迟早会自食恶果的。
正值练习期的婴儿(那些认为自己确是全能的人)从父母最需要得到的就是:当他们欢乐的时候,父母能与他们同欢乐;当他们兴奋的时候,父母能与他们同兴奋;但必须给予他们一些安全的限制,让他们可以好好的练习。好的父母可以与在床上跳上跳下的幼儿一起同乐,坏的父母不是压抑小孩的欲望而不准他们如此行,就是完全没有任何的限制,即使小孩跳到父母手上的咖啡或果汁溅得到处都是,也没有关系。(德瑞的父母就是第二种。)
在这个练习期,让小孩子学习积极进取或正面主动乃是好的。父母在这个阶段必须明确地跟小孩设下前后一致与符合实际的界线,而不要破坏小孩的兴致,以协助他们度过这个转接时期。
你看过有关“婴儿第一步”的海报吗?有些海报上的图面根本就不正确:婴儿正步伐不稳地走向一个敞开手臂等待着他的母亲。事实往往不是如此。大部分的母亲都说:“我是站在小孩的背后看见他走第一步的!”练习期的幼儿开始从安全温暖走向刺激探险的阶段,而肉体上与地理上的界线可以帮助他们在没有危险的情况下学习行动。
练习期提供小孩精力与动力,来进入他成人“个人”的最后阶段,只是精力旺盛并无法永远持续。车子不可能都在全速前进,短跑选手也没办法一路冲刺到底。练习期的小孩必须进入下一个阶段:重归旧好。

重归旧好:“我并不是什么都能做的。”
重归旧好(rapprochement)大约发生在小孩十八个月到三岁的时期。此字源于法文,意思是“恢复原先和谐的关系。”换句话说,小孩子终于回到现实,过去几个月来他们那些超人的感觉慢慢变成“我并不是什么都能做的。”他们开始焦虑并察觉外面的世界是可怕的,发现他们仍然需要妈妈。
重归旧好是小孩重回与母亲的亲密关系,只是,这一次的关系和以前不一样了,小孩将带进“自我”。现在的关系是分开

的两个人,彼此有不同的想法与感情。这个小孩子也已经可以和外面的世界产生一种互动的关系,却不会失去自我感了。
这个阶段对父母与儿女来说,通常都是一段很艰难的时期。重归旧好的幼儿常常很惹人讨厌、爱唱反调、爱抬杠、性情不定、容易生气。他们会让你想起那些患有慢性牙痛的人。
让我们来看看这个时期的幼儿会用哪些工具来设立他们的界线。
生气。生气,是一个朋友。神让人会生气是有原因的:告诉我们有问题发生了,要我们去面对那个问题。生气,是小孩知道他们的体验和别人不一样的方法。能用生气区分自己与别人不同的能力就是一种界线。能够适度表现自己怒气的小孩,在他们以后的生活里,将可以了解别人是否想控制或伤害他们。
主权(ownership)。重归旧好时期有时会被误以为只是一个“自私”时期,这个阶段的小孩开始使用一些新的词汇,例如:属于我的(mine),我的(my),我(me)。苏西不喜欢人家摸她的洋娃娃;比尔不要和来玩的小朋友分享他的玩具卡车。这种成为自我很重要的部分往往让很多基督徒父母很难理解。“唉,人原罪的本性开始在我小女儿身上萌芽探头了。”父母会这样说。他们的朋友则在一旁很有智能地点点头。“我们试着教她跟人家分享东西,她就是和我们一样,也会为私心所困。”
这不是正确的观念,《圣经》也不是如此教导我们的。小孩子新找到的字眼:“属于我的”,确实是根源我们与生俱来的自我中心——是我们每个人都会有的罪或败坏,正如撒但一样,想“我要与至上者同等”(《以赛亚书》十四章14节。)但这只是很粗浅地了解我们的性格,并没有把我们具有神的形象所代表的真义好好考虑在内。
我们既然被神所造,有神的形象,就代表我们也有主权,是管家。就像当初亚当夏娃被神授予征服与治理这个世界的主权一样,我们也拥有管理自己的时间、精力、天分、价值、感情、行为、金钱的权力,以及第二章所提到的其他种种的权利或责任。如果我们没有这种“属于我的”观念,我们就没责任感要去发展、滋养、保护这些宝贵的资源。没有“属于我的”观念,我们就不能向神与他的国度献上自己。
小孩绝对需要明白“属于我的”、“我的”、“我”,并不是什么坏字眼。“我们爱,因为神先爱我们。”(《约翰一书》四章19节)如果小孩拥有足够的爱,他们就会有爱人的性格。假如父母能够以合乎《圣经》的方法,正确地教养自己的小孩,小孩就会学习什么叫做牺牲,而且发展出一颗懂得给予与爱人的赤子之心。
不!:一字界线。幼儿在经历重归旧好的阶段,往往会使用这个人类评议中最重要的一个字:不。这个不字虽然也会在孵化期出现,却在重归旧好时期臻于完美,也最恰当不过了。这是小孩子所学习的第一个语言上的界线。
不这个字,帮小孩和他们不喜欢的事物分开,给予他们选择的力量,保护他们。学习去处理小孩说的不,对小孩身心的发展是很重要的。有一对夫妇没有注意到他们的小孩一直拒绝吃某些食物,后来才发现,原来他们的小孩对其中的一种食物过敏。
小孩在这种年岁常常会说不说上瘾。他们不只拒绝吃蔬菜、睡午觉,还不要吃棒冰、不要他们最喜欢的玩具。可是,绝对值得让他们说不,这样他们才不会产生完全无助或无力的感觉。
在这个不字上,父母有两个任务。第一,需要让小孩有说不的安全感,鼓励他们建立起自己的界线。即使小孩不可能如愿地做所有的选择,大人仍需要倾听小孩的不。有智能的父母不会被小孩子的抗拒所侮辱或因此感到愤怒。他们会让小孩觉得不管他们的“不”或他们的“好”,都是一样的重要。他们不会因为小孩子一对他们说不,就很情绪化地让自己的感情内缩,他们依旧会与小孩有密切的亲子关系。如果父母中的一方被小孩说的不搞得精疲力竭了,另一方必须出手援助。整个过程必须付出很多的心血。
有一对夫妇便是因为每当他们的姨妈来拜访时,小女儿都拒绝亲吻她或抱她,而必须面对姨妈感情受伤的问题。小孩有时会想和人家亲近,有时却保持距离,想站在父母背后看看就好。在姨妈抱怨时,这对夫妇说:“我们不要凯西觉得她感情的流露是她欠人家的。我们要她可以控制她自己的生活。”这对父母希望他们小女儿的“是”,就是“是”;“不是”,就是“不是”(《路加福音》五章37节)。他们希望她现在可以自由自在地对人家说不,将来才有能力向邪恶的坏事说不。
重归旧好时期,父母的第二项任务就是帮助小孩尊重别人的界线。小孩除了要能对人说不以外,也要能够接受别人向他们说不!
父母必须为小孩设立适合小孩年龄层的界线,换句话说,不可以在玩具店里,因为小孩耍脾气了,性自己出糗了,就干脆放弃作父母的原则,而放任小孩为所欲为。在这种情况下,父母必须暂停正在做的事,适当地和小孩当面好好处理这个问题,必要时,甚至体罚一下都没有关系,“趁有指望,管教你的儿子,你的心不可任他死亡。”(《箴言》十九章18节),也就是说,要在一切都太迟以前,帮助小孩接受一些限制。界线建立在三岁小孩的身

上最为明显。这个年纪,他们应该可以很熟练地做好下列几件事:
可以和人家感情很亲密,却仍拥有自我感与跟人分开的自由。
可以适当地对人家说不,却不怕因此失去对方的爱。
可以接受别人适度的拒绝,却不会因此在感情上内遁或畏缩起来。
看到这些,有一位朋友半开玩笑地说:“三岁的小孩就必须学到这些?那四十三岁的人呢?”没错,这是颇为过份的要求,也不容易做到,可是在幼儿时期就发展出界线确实是很需要的。
人生一还有两个时期也需要注重界线的发展,第一个是青春期或少年期。青少年期是人生最初那几年的重演,只是,此时所接触的是一些更成熟的问题,比如性、性别的认同、竞争、成年人认同的问题。在这一段困惑时期,知道什么时候向人说好、说不,以及可以对谁说,更是学习的重心。
第二个是青春期,就是孩子离开家或大学,开始工作或结婚之时。在这阶段的青年人会有失去秩序或规范的感觉。没有上课钟了,没有别人强加在自己身上的时间表,手头上突然有许多吓人的自由与责任,加上男女亲密关系与委身的要求。这时期常常更需要学习设立好界线。
孩子愈早学习一些好的界线,以后他(她)在人际关系上经历的混乱就愈少。三岁以前若能先打好根基,青春期就会过得“比较”顺利(注意!不是“很”顺利),而且也“比较”容易转换到成年期。如果幼儿期未能扎好基础,青春期好好在家多下点功夫,依然会助益良多。如果两个时期都有严重的界线问题,成年以后的岁月就会很难过了。
“明白我以前应该如何受到父母的栽培和训练当然很有帮助”,有一次,一个来参加儿童心理发展辅导的妇女如此说:“可是,真的可以帮助我的是,我到底在哪里出了差错呢?”让我们来看看在界线发展过程中,我们到底在哪里出了差错。

界线伤害:哪里出了问题
界线的问题来自我们和别人那些难以数计的接触,以及我们自己的本质和性格。但最重要的界线冲突发生在我们的幼儿时期,在“分离与个体”三个阶段:孵化、练习、重归旧好其中之一,或三个阶段都有。一般来说,发生得越早,创伤越深,界线问题也就会越严重。

因界线而感情退缩
“我不知道为什么会发生,可是,它就是发生了,”格莉百思不解,一边喝咖啡,一边跟她的朋友爱丽说:“每次我不同意我妈,即使不过是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我觉得我妈妈立刻在我面前消失了,好像她受伤了,整个人退缩到内心深处,任我怎么拉也拉她不出来。那种以为失去自己所爱的人的感觉真的很恐怖。”
说实在的,我们谁也不喜欢被人说不。当别人拒绝支持我们,拒绝和我们有亲密关系,或拒绝原谅我们,要接受这些都是困难的。然而,好的关系就必须建立在彼此可以自由拒绝对方,或可以与对方坦然正视冲突之上。“铁磨铁,磨出刃来;朋友相处,也是如此。”(《箴言》二十七章17节)
良好的人际关系与成熟的性格都必须建立在适度的“不”上面。正在发展中的孩子必须知道他们的界线会受到别人的尊重。他们必须知道:他们的反对、他们的练习、他们的试验,都不会使对方撤销他(她)的爱。这对孩子是很重要的。
请不要误解,父母的限制当然也很重要。孩子需要知道哪些行为界线不可以超越。而如果他们犯错了,就必须接受符合《圣经》教训与适合他们年龄层的后果。(事实上,如果父母不向孩子设立并坚持好的界线,孩子将会遭受另一种界线伤害,这我们不久就会论及。)我们这里所讨论的,不是要让孩子为所欲为,而是即使父母与子女的意见不合,作父母的仍然必须与子女保持良好的亲子关系。这不是说父母不可以生气,而是说父母不可以因此把感情撤退内缩起来。
有多少次我们听到人家说:“神爱罪人,神恨的是罪。”这是铁一般的事实。神的爱永远都与我们同在,而且“永不止息”(《哥林多前书》十三章8节)。如果父母在稚龄的儿女做错事后,不懂得留在孩子的旁边,并保持良好的亲子关系,一起来正视与设法解决问题,反而只是逃避、远离孩子,那么神那“永不止息的爱”就没有被人彰显出来了。父母因为受伤、失望而感情退缩,或是消极地一旁生气,他们对子女表示:如果你好好听话,你就“可”爱;如果你不好好听话,你就“不可”爱了。
孩子会把那个意思解释为:如果我是好孩子,你们就爱我;如果我是坏孩子,你们的爱就和我断绝。
把自己放在孩子的位置设身处地的想一想,你会怎么做呢?做这个决定是不难的。神创造的我们本来就会有感情和人际关系的需要。那些疏离孩子的父母,其实是在灵性上、情感上恐吓孩子。这种情况下,孩子如果不是假装和父母意见一致,来保持双方的关系,就是继续分离而失去这世界上最重要的人际关系。而他最可能选择保持缄默。
当孩子开始设定界线父母就退缩,孩子只好学会强调与发展他们服从、关爱,敏感的部分,但了学会恐惧、怀疑,以及怨恨自己积极、实话实说、与人分离独立的部分。当他们发现他们一生气、争吵,或只是试验某些反应,他们所爱的人就会因此感情退缩,孩子就会把自己的这些方面隐藏起来。

当父母对儿女说:“你生气的时候,真是伤透我的心了。”这是要孩子为父母的情感健康负责。事实上,孩子反而变成他们父母的父母了——即使他们不过是两三岁的小孩而已。最好的说法是:“我知道你生气了,可是,你还是不能拥有那个玩具。”然后,把你自己受伤的感觉去向你的配偶、朋友,或神申诉。
小孩天生就无所不能。在他们的世界里,阳光普照是因他们很乖,天下雨是因为他们调皮。随着年岁的增长,当他们学会除了自己以外,别人的需要与其他的事件也是很重要的时候,他们就会慢慢不再自认为无所不能了。但是,在幼儿时期,他们这种全能的感觉很容易使他们受到界线的伤害。当小孩感觉到父母在感情上退缩了,他们很容易就会相信自己必须为妈妈与爸爸的感情负责,这就是他们全能的意见:“我的能力大到足以让妈妈与爸爸要和我隔离,所以,我最好小心一点。”
父母在情感上的退缩可以是很诡秘的:受创伤的音调、无故的长时沉默、或一些完全相反的反应:时常哭泣、生病、大吼大叫。有这种父母的孩子长大成人后,很怕设立界线会造成严重的孤立与遗弃。

仇视界线
“你知道我为什么不能说不吗?”赖利轻笑自嘲:“你怎么不问我困难一点的问题呢?我是在军中长大的,我父亲的话就是法律,反对他就是造反。记得我九岁时,有一次,我竟然胆敢反驳他,结果至今我惟一记得的是,当我醒来以后,我人已经躺在房间的另外一边了,除了头痛欲裂,感情也受创极深。”
第二种界线上的伤害比第一种的要容易辩认,即:父母亲对界线的仇视与敌意。当孩子尝试着要和父母分开,父母就开始生气,把他们仇视的心理以怒言怒语、体罚,或不适当的惩罚方式表现出来。
有些父母会对孩子说:“你必须照我的意思去做。”这或许没有什么错,神本来就希望父母管理自己的孩子,但是,当他们接着说:“你一定会喜欢那样做的。”这将搞得孩子发疯,因为这否认孩子有不同个体的灵魂。“迫使孩子喜欢那样做”是在向孩子施压,要他们“讨人喜欢”,而不是“讨神的喜欢”(《加拉太书》一章10节 )
“不要怀疑你老妈的话.”
“你的态度有待纠正”
“你没有理由难过”
儿女需要在父母的权威与掌握之下,可是,如果儿女因为成长而想要独立自主,父母却处罚孩子,孩子常常退缩而感到伤害与不满.
父母的仇视心理扭曲了神设立管教的原意.管教是以因果关系来教导孩子学习自我控制的艺术。当不负责的行动造成令人不安的后果,我们就会学习要更负责一点。
“照我的话去做,否则...”的方式只会教导孩子假意的服从,只会在父母亲的面前听话。而“你有自己的选择”的方式则可以教导孩子为自己的言行负责。与其说:“你最好整理一下床铺,否则你一个月内不准出门”父母可以说:“你有下面的选择:整理你的床铺,我让你打一下‘任天堂’电动玩具;或者不铺床,你一整天都失去电动的特权。”让孩子决定他们愿意承受多少不服从的后果。
神的管教是教导,并不是处罚:
惟有万灵的父管教我们,是要我们得益处,使我们在他的圣洁上有分。凡管教的事,当时不觉得快乐,反觉得愁苦;后来却为那经练过的人结出平安的果子,就是义(《希伯来书》十二章10-11节)
对孩子表现出来的反对、不服、练习,父母若单单以敌意对待,孩子就失去操练的好处了。他们学不到:延迟对需求的满足以及负责任对他们是有益的,只学到要如何避免使某人生气。你是否想过:为什么有些基督徒读到多少有关神的慈爱,仍然害怕神的忿怒?
仇视的结果平常很难看得出来,因为孩子很快就学会把内心的感觉隐藏在服从的假意笑容下。这种小孩长大以后,往往会有忧郁、焦虑、人际关系上的冲突,或酗酒、嗑药的问题。许多界线受到伤害的人到那时候才第一次发现自己有问题。
仇视会引起“对人说不”以及“听人说不”的问题。有些小孩变得很容易就受到别人影响,有些则往外发展,变得很喜欢控制别人——就像他们仇视界线的父母亲一样。
对父母的仇视行为,孩子可能有两种不同的反应:“你们做父亲的,不要惹儿女的气,恐怕他们失了志气。”(《歌罗西书》三章21节)有些子女对父母的严厉,会有屈服与沮丧的反应。同时,神也要求作父亲的不要激怒儿女(《以弗所书》六章4节)有的孩子则以忿怒来对抗父母的仇视,长大后,就像伤害过他们的父母一样,也成为仇视界线的父母。

过度控制
当有爱心的父母过度保护小孩,害怕他们犯错而设立太严格的规矩或限制,就形成过度控制。比如,他们可能怕小孩受到别人的伤害,或是从别的小孩学到一些坏习惯,而不准自己的小孩和别的小孩玩。他们担心孩子会感冒,在阴天就要孩子穿雨靴。
过度控制的父母不了解:好父母的主要责任是控制和保护,但也要给孩子有犯错的空间。记住,我们都必须从“不断的练习中”(《希伯来书》五章14节)变得成熟。被父母过度控制的小孩很容易产生依赖的心理,陷入与别人冲突的网罗,难以设立与坚持自己的界线。他们对冒险与创造也往往有问
 题。

缺少界线
依莲长长叹一口气。每次她一有什么差错,她的丈夫鲁斯那一个礼拜发作两次的怒气就上来了。鲁斯这次生气是因他们原本与宁斯夫妇约好晚上一起出去,但她忘记先找保姆——直到下午4点她才想起来——于是,必须和宁斯另约时间。
她想不通鲁斯干嘛为这么小的事情大发雷霆!或许,他需要好好休息一下了。没错,就是这样。依莲想通了,或许我们只需要出去度假一下,她忘了其实他们一个月前才刚刚度假回来。
依莲的父母非常有爱心,却也非常宠溺小孩。他们舍不得要求依莲做什么,也不曾好好管教她,例如面对墙罚站、要她承担后果,或体罚。依莲的家人认为只要给她很多的慈爱与宽恕,就可以帮她长大成人,足以应付周遭的世界。
所以,当依莲乱丢东西,或不懂得归位,她的母亲只会跟在后面帮她收拾。当她把他们有的轿车撞毁3次,她的父亲干脆另外买一部车子给她自己开。当她银行存款透支了,她的父母默默地把更多的钱汇进她的账户内。爱,不是要有耐心吗?他们说。
依莲的父母对她没有限制、反而妨碍了她个性的发展。虽然依莲是个有爱心的妻子、母亲、同事,她身边的人却因为她生活的缺乏训练和不小心,常常深感觉挫折。每个人都必须花很多的精力来和她保持关系,偏偏依莲又很“可”爱,大多数的朋友不想拆台明说,以免伤她的感情。如此恶性循环下去,事情永远没有办法解决。
这种缺乏来自父母的界线问题,与父母仇视界线的问题,正好相反。合乎《圣经》的管教方式早就提供足够的架构,可能帮助依莲来发展她的性格。
因为缺少父母的设限,加上缺乏与人有沟通和来往,有时,会造成侵犯性控制者。我们都有一种经验:走进超级市场,看见一个四岁小孩完全掌握他母亲的情形。只见那个做母亲的恳请、乞求、威胁儿子停止发飙,结果,她终于受不了了,只好投降,把他一直哭着要的糖果给了他,“这是最后一颗了。”她说,还想争回一点控制权,其实,到那时候,根本就是痴人说梦话了。
现在,假想那个四岁的男孩如今成一个四十岁的成年人了,景况虽然不同,内容还是一样,只是换汤不换药。当他得不到他想要的东西,或人家对他设下界线后,他的坏脾气就爆发。只是,这时他已经多出三十六年整个世界都迎合他一人的经历,要让他复原的方式必须非常强而有力,并且前后一致。要复原,有时必须住院;有时经由离婚、入狱、疾病等等。没有人真正可以逃避生活的管教,人种什么,就收什么。越晚得到管教,情况会越糟糕,因为那时候所付的代价会更高。
很明显地,我们所描述的是有困难听取别人界线与(或)需要的人。这些人被缺少界线伤害,正如有些人被太严苛的界线伤害。

不一致的界线
有时,因为父母对如何扶养小孩子感到困惑,或他们本身所受过的伤害,使他们将严格与松弛两种方式合并使用,给予孩子一些冲突性的信息。结果,孩子搞不懂家规到底为啥,以及人生有什么规则。
有酗酒问题的家庭常常会有这种前后不一致的界线问题。他们的父母可能今天很有爱心、很温和,明天却变得不可理喻地严厉。因为酒精对人的行为所产生的影响,这类情形更是特别的真实。
酗酒问题会让孩子对界线极其疑惑不解。来自酗酒家庭的成年的孩子往往在人际关系中没有安全感,总是等着人家来欺骗他们或出其不意攻击他们。他们常常心存戒心。
出自酗酒家庭的成年孩子很难去设立界线。因为说不,可能带来尊敬,也可能带来愤怒。他们觉得自己就像《雅各书》一章1节所形容的那个心怀二意的人:“因为那疑惑的人,就像海中的波浪,被风吹动翻腾。”他们不能确定自己需要及不需要负责的事。

创伤
到目前为止,我们所谈论的都是与家人相关联的一些问题。感情的内缩、仇视、设立不适当的界线,都是父母对子女的行为方式。经过一段时间后,这些影响都将在儿女的灵魂深处留下深深烙印。
特殊的创伤也会损害界线的发展。所谓创伤,指的不是一种个性形态,而是一种极其痛苦的情感经历。情感上、肉体上、性上的虐待是创伤。意外、使人体虚瘦弱的疾病是创伤。严重的损失,比如:父母死亡、离婚、陷入极端的经济危机也是创伤。
要分辨个性形态(比如感情内缩、仇视)与创伤之间的不同,有一个很好的方法,就是看看树林中的树是怎么受到损伤的。施肥不正确,土质万分不良,太多或太少的阳光与水分,这些都是个性形态的问题。创伤指有却是大树突然被闪电打到了。
创伤影响界线发展,因为它使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两种必备的基础动摇了:
这世界大致上是安全的。
他们可以控制自己的生活。
经历创伤的孩子觉得他们这些基础受到动摇了。他们变得不能确认自己在这个世界上是否安全,是否受到保护。面临危险而且没有能力保护自己,使他们感到恐惧。
杰瑞许多年来一直受到他父母亲对他肉体上的虐待。杰瑞很早到就离开家,加入陆战队,有过几次失败的婚姻。现在他是一个三十多岁的成年人了,借着心理咨询治疗,他终于慢慢了解为什么他外表看起来很强壮,却总是想找有

控制欲的女人。他为她们能够“驾驭”他着迷疯狂,然后,他那服从女人的模式又出现了,而杰瑞总是那个输方。
有一天,杰瑞来做心理治疗,想起他曾经因犯了些很小的过错,他母亲就大巴掌打他的脸。他很清楚地记得他多次试图保护自己,却徒劳无效,他哀求母亲:“求求你,妈妈——我很抱歉!我什么都听你的,求求你,妈妈。”直到他答应母亲他将绝对服从她,母亲的痛打才停止。这种记忆和他以后在妻子或女朋友们面前的软弱无力与缺乏自控大有关连。她们的怒气让他恐惧,马上什么都愿意顺从对方。杰瑞母亲的虐待严重妨碍了他界线上的发展。
神对受创伤的受害者总是特别关照:“他差遣我医好伤心的人。”(《以赛亚书》六十一章1节)神渴望那些受创伤者的伤口能被有爱心的人包扎照料。
在家庭中受过创伤挫害的人,大都是家人拙劣或邪恶个性形态的受害者。他们从我们的界线感情退缩,并仇视我们的界线,造成更多的创伤。

我们自己的个性
你是否听人说过:他“打从出母胎”就是这个样子,或许,你一向就很活泼,直来直往,喜欢探险,喜爱发现新大陆。或许,你觉得你自己“从有记忆以来”就是安安静静,喜爱深思。
我们的个性与我们如何处理界线问题,很有关连,比如:个性比较积极的人在面对界线问题时,往往比较直接、勇往直前;不积极的人则容易闪躲、退避。

我们自己的罪性或败坏
我们自己的罪性或败坏也会影响我们在界线上的发展。所谓的败坏就是我们从亚当夏娃继承来的原罪——我们反对人是神主权下的被造者,我们拒绝谦卑。我们不愿意接受自己的地位,却渴望全能与掌权,希望自己不需要任何人,也不必去为任何人负责。我们的败坏使我们被罪与死亡的律法奴役着,而只有经由耶稣基督,我们才能得到真正的拯救(《罗马书》八章2节)。
现在,你对界线问题与界线发展应该有比较清晰明确的概念了。让我们再来看看《圣经》所教导我们的界线,应该如何运用在我们的生活中,以及如何能够在我们整个生命过程中被发展。